分析化学中目标物浓度的表示与转换

绝对量与相对浓度的区分及其在检出限计算中的应用

单位本质与转换关系

单位类型 物理意义 适用场景
μg 目标物的绝对质量(微克) 仪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
mg/kg 质量比浓度(毫克/千克) 样品中目标物的相对含量

关键换算公式:

$$\text{浓度 (mg/kg)} = \frac{\text{测得绝对质量 (μg)}}{\text{样品质量 (g)}}$$

检出限计算流程

1. 仪器输出绝对量(μg)

空白试验中的磷含量:2.37μg, 2.74μg, ..., 2.74μg(共7次)

2. 转换为相对浓度(mg/kg)

取样量=2.50g,示例计算:

$$\frac{2.37 \ \mu g}{2.50 \ g} = 0.948 \ mg/kg$$

3. 计算标准偏差(S)

基于7次相对浓度值:

平均值 $$\bar{x} = 1.054 \ mg/kg$$,标准偏差 $$S = 0.112 \ mg/kg$$

4. 确定检出限(MDL)

$$MDL = t_{(6,0.99)} \times S = 3.143 \times 0.112 = 0.352 \ mg/kg$$

最终报告值:0.4 mg/kg(保留一位小数)

为何两种单位可同时表示"浓度"?

1. 流程的连续性

仪器原始输出 → 绝对量(μg)
结合样品质量 → 相对浓度(mg/kg)
两者是同一数据在不同阶段的表达形式

2. 统计计算的一致性

标准偏差(S)计算时须统一单位
若用绝对质量(μg):需后续转换为mg/kg
若用相对浓度(mg/kg):直接表征样品中含量

3. 检出限的物理意义

最终检出限 0.4 mg/kg 明确表示:
在2.50g土壤样品中,可可靠检出的有效磷最低含量为 0.4毫克/千克

单位混用的常见疑问解答

❓ 为何不全程使用μg?

  • 脱离实际意义:2.37μg仅表示提取液中磷的绝对量,未关联样品基质
  • 无法横向对比:不同取样量(如5g vs 1g)的检出限无法直接比较

❓ 为何不全程使用mg/kg?

  • 仪器局限性:光谱/色谱仪输出值为绝对量(吸光度、峰面积等)
  • 需通过校准曲线转换为μg,再结合样品质量得到mg/kg

关键结论

$$ \boxed{ \begin{array}{c} \text{仪器输出} \\ \downarrow \\ \text{绝对质量(μg)} \\ \downarrow \div \text{样品质量} \\ \text{相对浓度(mg/kg)} \\ \end{array} } $$

μg 是换算过程的中间量,mg/kg 是最终报告的目标物浓度单位,二者在逻辑链中统一于完整的分析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