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引领 · 数字赋能 · 乡村振兴
农业社会化服务(农服)指由专业组织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市场化服务,覆盖产前(农资供应)、产中(耕种管收)、产后(加工销售)等环节,实现"专业人干专业事"。农服组织包括合作社、龙头企业、供销社、集体经济组织及专业化服务公司等。
农机作业、植保、代耕代种、农产品初加工、仓储物流等。
农业金融保险、市场信息、技术咨询、智慧农业解决方案。
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部署农服发展,2024年启动"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",重点支持托管服务与区域性综合平台。
江苏等地出台专项法规,要求服务主体优先覆盖小农户。
农技站、供销社(发挥网络优势整合资源)。
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农业企业(更贴近农户需求),如陕西汉唐农业集团提供跨省水肥一体化服务。
无人机植保、无人农场(陕西宝鸡试点)、北斗导航农机等普及。
农产品质量追溯、农情遥感监测平台逐步覆盖,农业数字经济占比从2018年7.3%向2025年15%目标迈进。
模式类型 | 代表案例 | 特点 |
---|---|---|
生产托管 | 陕西"耕种防收"全程托管 | 农户"当甩手掌柜",服务商统管降成本 |
协同服务 | 供销社+集体经济组织 | 整合资源提供综合性服务 |
"服务主体+" | 公司+合作社+农户 | 绑定产销环节,共享产业链收益 |
数字平台 | 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(江苏) | 集成信息、技术、金融等"一站式"服务 |
无人农机、物联网、AI决策系统成为重点,政策支持智慧农业网络设施及流量资费优惠。
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、养殖业延伸;从本地服务向跨区作业(如"三夏"跨省收割)及"一带一路"境外农业服务扩展。
"服务联盟"模式兴起(如企业+合作社+村集体),构建风险共担、分红共享机制。
强化"托管服务"主导地位,要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增收。
农服的本质是农业分工专业化,通过社会化服务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化生产体系。
当前中国农服以托管模式为核心、数字化为引擎,政策与技术进步双轮驱动,正朝着智能化、综合化、普惠化方向加速发展。未来十年,农服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、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柱。